新冠疫苗“突围” 康泰生物“出清”灭活疫苗业务

新冠疫苗“突围” 康泰生物“出清”灭活疫苗业务

抛出全年亏损成绩单的康泰生物(300601.SZ),却在1月11日盘中大涨8%。

背后或是源于1月10日晚间,公司公告称一次性计提了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等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7.85亿元,以及新冠灭活疫苗III期临床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约3.03亿元。


(资料图片)

由于上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费用化处理,1月10日晚间,康泰生物预计2022年全年亏损7600万元-1.5亿元,与上一年盈利12.63亿元相比,同比下降106.02%-111.87%。

康泰生物对此解释,主要是由于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新冠疫苗销量较去年大幅下滑,同时对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及新冠灭活疫苗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考虑加计扣除影响,合计减少公司净利润约8.16亿元。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出清市场前景不济的新冠灭活疫苗业务,对康泰生物来说或许已是“利空出尽”。

公司股吧中不乏投资者认为,“(公司)对新冠疫苗库存、研发全部计提,2023年就没有新冠疫苗相关业务计提对业绩的影响,可以轻装上阵”。

而相较康泰生物的“快刀斩乱麻”,仍有沃森生物(300142.SZ)、三叶草生物(02197.HK)等不少上市公司不断加码押注新冠疫苗赛道。

在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以及行业激烈的竞争格局下,押注新冠疫苗业务是否暗藏风险?

出清新冠灭活疫苗业务

1月10日晚间的公告显示,康泰生物对新冠灭活疫苗III期临床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约3.03亿元,同时计提了新冠疫苗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及新冠灭活疫苗开发支出等资产减值准备约7.85亿元。

1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康泰生物证券部进一步了解情况。对方解释,“公告涉及的是计提新冠灭活疫苗业务的相关资产减值,主要源于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康泰生物启动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可追溯至2020年9月。

2020年9月底的一份公告显示,针对新冠疫苗研发,康泰生物信心满满称,布局了三条技术路线:其一是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当时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件;其二是ChAdOx1腺病毒载体疫苗,处于技术转移和临床前研究阶段。该疫苗是阿斯利康独家授权公司进行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疫苗产品;其三是重组VSV病毒载体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其中,针对新冠灭活疫苗,公司于2021年2月完成I、II期临床试验,该疫苗于三个月之后的2021年5月在国内获批紧急使用,2021年6月国内上市销售。

海外市场方面,康泰生物2022年11月中旬发布公告,新冠灭活疫苗海外III期临床试验获得关键性数据。

据公告,该新冠灭活疫苗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从2021年6月18日开始,陆续在马来西亚、菲律宾、乌克兰开展,计划入组18岁以上人群共计28000人,截至关键性数据分析日,实际入组30881人。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疫苗对任何严重程度的COVID-19确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51.54%,达到WHO要求的新冠疫苗有效性标准。其中对重型及以上病例、死亡病例的保护效力均为100%”。

尽管海外III期临床试验获得关键性数据,但两个月后,康泰生物还是选择出清新冠灭活疫苗业务。

有医药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以原始毒株为基础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相对于新冠病毒变异株,防控能力是在显著下降。”

这也导致康泰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灭活疫苗的市场前景更为有限。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康泰生物第一次计提新冠疫苗资产减值准备。

2022年半年报中,康泰生物披露资产减值损失为-4.49亿元,也提到了计提新冠疫苗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康泰生物称,2022年上半年对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及截至2022年3月末的新冠疫苗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15亿元;此外,对二季度发生的新冠灭活疫苗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1.40亿元,这两项处理合计减少利润总额约5.55亿元。

此外,针对另一技术路线的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该人士也称“(相关资产减值)已在2021年年报中一次性计提完毕”。

据公告,康泰生物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Y25腺病毒载体)于2021年10月获得印度尼西亚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管局紧急使用授权,并实现出口。

但在国内,这一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于2021年3月启动国内临床试验申请资料滚动提交,截至2022年半年报,尚未获得国内临床试验批件。

而对于另一条技术路线的重组VSV病毒载体疫苗,1月11日,康泰生物证券部人士也回应称,“没有再继续推进”。

在放弃了新冠疫苗之后,康泰生物方面表示,公司未来会专注于常规疫苗业务。

从2022年业绩预告也可以看到,2022年,康泰生物的常规疫苗(不含新冠疫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6%,其中主要产品四联苗、乙肝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销售收入增长显著。

多家企业仍押注新冠疫苗

相比康泰生物放弃新冠灭活疫苗业务,多家上市企业仍在鏖战新冠疫苗市场,押注mRNA、重组蛋白、腺病毒载体等技术路线。

如沃森生物(300142.SZ)毫不掩饰对新冠疫苗赛道的钟情:除了已在海外获批上市的一款新冠mRNA疫苗;在研产品包括新冠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重组新冠病毒变异株疫苗(CHO细胞)、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等。

就在2022年9月30日,沃森生物宣布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沃艾可欣),获得印度尼西亚紧急使用授权(EUA),正式进入生产上市阶段。

这一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批海外上市的新冠mRNA疫苗(冷链储运条件为2-8°C)。

此外,在研产品中,沃森生物布局了“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已于2022年12月17日收到III期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批件》。

由沃森生物与复旦大学、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于2022年8月获批进入临床,此后于2022年11月先后获得了IIIb期和IIIa期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批件。

沃森生物在1月4日接受机构调研时最新提到,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IIIb期临床已完成受试者入组,IIIa期临床受试者入组也已基本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入组也将尽快完成”。

无独有偶,沃森生物旗下另一款“重组新冠病毒变异株疫苗(CHO细胞)”,于2022年2月被获批在马里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在国内,沃森生物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疫苗(CHO细胞)”也于2022年9月获得了《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需要指出的是,沃森生物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21亿元、4.00亿元。同一时期,沃森生物在新冠mRNA疫苗上开发支出分别为3.25亿元、2.15亿元,均占到公司当年研发费用的50%左右。

重金押注新冠疫苗的还有三叶草生物(02197.HK)。

早在2022年年中,三叶草生物暂停对SCB-313(TRAIL-三聚体肿瘤产品)、SCB-808和SCB-420(Fc融合蛋白项目)多个项目的继续投资,将重心放在推进公司新冠候选疫苗的开发上。

这一举动,引发市场热议。

2022年12月中旬,三叶草生物完成了一次1.28亿股新股的配售,配售价每股3.95港元,预计所得款项总额约5.056亿港元。

根据公告,三叶草生物计划将上述融资的90%,用于扩大新冠疫苗SCB-2019(注:即重组新冠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CHO细胞))的商业化和生产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款重组新冠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CHO细胞),是三叶草生物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无疑将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叶草生物的这款新冠疫苗,不仅在2022年12月5日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紧急使用,也在12月13日上榜《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

1月11日,艾美疫苗(06660.HK)有关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正加速推进mRNA新冠疫苗研发。正在积极推进的有针对变异株的二价mRNA疫苗,公司在研的mRNA新冠疫苗LVRNA009海外III期临床也在推进中”。

不过,在研企业需要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

截至12月底,国内已有13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获准紧急使用。

此外,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名单中,康希诺(688185.SH)、神州细胞(688520.SH)、智飞生物(300122.SZ)、丽珠集团(000513.SZ)、万泰生物(603392.SH)、三叶草生物(02197.HK)等6家上市公司的新冠疫苗在列。

在此背景下,后发者能否继续获得市场空间?

在医药行业人士看来,“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新冠泛流感化的趋势增强,未来可能会像流感病毒疫苗一样,需要一年接种一次或者一年接种两次,(新冠疫苗)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标签: 灭活疫苗 重组蛋白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精心推荐